查看原文
其他

嘿,别让那个法官跑了!

2018-03-14 踏雪无痕 法官驿站

作者丨踏雪无痕    作者赐稿,在此致谢!


踏雪无痕作品



法检大院里的合同工们

检察院写公号的都提拔了,法院写公号的都辞职了?

致法检大院的出走者:永远不说再见!



去年年底,有同行发来图片两张,细看方知,是一篇辞职报告的两个段落:“蔡元培曾说,入法科者,非为做官;入商科者,非为致富。我心中曾经有的法治之梦,至今依旧还在,依然无法被现实所磨灭,但曾经豪气干云天,举步方知行路难,生生所资,未见其术,为寻求更好地发展,我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辞去公职,另谋他职。”“有人辞官归故里,有人星夜奔科场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。我不过是流过法院中的潺潺之水。最后,恳请院党组批准!”


我不以为意,毕竟近几年圈中人辞职的不少,已司空见惯。于是笑着问,这谁的辞职报告啊?朋友三缄其口,连说你猜。我猛地意识到,莫非是他本人?追问之下,果然是!随后,不知如何开口,只说寥寥数言,询问去向,并致以祝福。我早已隐约知道,朋友久有去意,待消息临到到耳边,却有猝然之感。


近日,朋友晒出免职通知和辞去公职批复。抗战八年,从此步出体制之门,奔向自由的天地。我们一班朋友知悉后,均佩服他的勇气,敢于走出这一步。浸淫体制已久,大多数人已失去这种抛却一切重新开始的勇气,身心乃至血液已被体制所禁锢,连一闪而过的出走念头恐怕都不会再有。出去又能做什么?好死不如赖活着,躺尸在体制内尚且自带些许优越感,残存几串虚幻光环。一旦无职无权,卸下油彩,放下身段,复归平凡,难免惶恐不安,不知如何是好。


上月底,看到多年前预备法官培训的青涩照片,感慨时光飞逝。在朋友圈贴出此照,引用了邓丽君遗稿中的一句话,“一切都是为了年少的野心而开始”。刚辞职离开的朋友评论:“这句话也适用我。”另一在职混日子的朋友回复“信仰” 二字。


今年,几个朋友跃跃欲试,想入额,有位同行得知后,发来信息:“你还想入火坑?”“多些时间陪陪家人,多给一些时间自己才是王道。”大家明白他的好意,不多做解释。某地的入额考试,有两个故事令人动容:第一,有位老同志,即将退休,仍报名参加,专心复习如司考一般;第二,有个考生,因为视力问题,竟手持放大镜上考场,在放大镜之下阅读题目作答。有人对此持异议:年近退休,何必如此?恐将“有钱无命花”;身体有恙,仍身残志坚,吃得消吗,值得如此为之搏命吗?况且考试成绩只占很少一部分,得与否并非一纸试卷决定。


其实不用多言语,费口舌,彼此心照不宣。若果是为了增加一两千薪酬而搏命入额,简单盘算,权衡之下,未免太过不值得。为了每年这三两万,多收三五斗,失却与家人朋友相处的宝贵时间,而耗费精力乃至误了卿卿性命,实在是极不划算。即使如此,仍有人愿意赴汤蹈火,我想这不是用金钱能够全部衡量的,他们想必是怀了一种信仰,也可以说是邓丽君式“年少的野心”。


记得去年,某地有人因未得入额做法官而愤愤不平。也有人耳闻加薪,则趋之若鹜,争相入额,只为每月粮簿多收几斗。也有曾为法官者,临近退休,弃而不入,让位年轻人。一位未申请入额的同行,曾对别人说:涨这点钱,连医药费都不够!熬到一定年纪,谁不是赚得一身病痛?以前是体检报告根本不用看,到如今,是体检报告根本不敢看!办结一件案件,收获了什么?有人戏称“收获了一个夹子”。这位同行,较为明智,在临近退休的前几年,果断放弃,省的一个清静,多活它几年才是王道,也是赚了。曾见过一些老同志,临近退休,或者退休不久,未及颐养天年,随即故去,能不令人唏嘘?


僧多粥少,有人欢喜,也就有人忧心。未得入额者,多是年轻人,正值精力充沛,欲大展身手,而屈尊为“员外”,辅助他人办案。老者退休或者因故退出,年轻的才有机会替补上去。满腹经纶,望穿秋水,不知等到猴年马月。所以,一些人动摇了,动心了,看看外面的世界,做律师者,做法务者,个个赚得钵满盘满,名车代步。与其在体制内死守,何不趁年轻外出闯荡?于是,耳闻目睹,这个法官,那个法官,辞职出走。有人写文章,呼吁加强保障,“别让那个法官跑了”。


民国时代,北京大学的财政总长罗文干冤枉被捕,后司法方面释放出狱,北洋军阀不高兴了,“国务院”开会,由教育总长彭允彝提案,决议将罗文干逮捕。行政干涉、推翻司法的裁判,对于未曾证明有罪的人被剥夺自由,而黎元洪总统办事糊涂,受人胁迫,草草下令逮捕。身为校长的蔡元培,忍无可忍,递交了辞呈,并在报上刊登。他说,提议逮捕者,非司法当局,而是与其职务有关系的教育当局,我觉得提出者的人格是我不能再与之为伍的,自己不能再忍而立刻告退。蔡元培的辞职举动,引来了激烈批评,陈独秀就说,那是“消极的、非民众的观念”,要“如防鼠疫霍乱一样,日夜防御蔡校长之消极的不合作主义侵入思想界。”胡适却撰文为之辩护,他说,“但他这一次抗议,确然可以促进全国国民的反省,确然可以电化我们已久麻木不仁的感觉力”。


对于离职者,他们的离去,我认为不是毫无意义,一笔勾销。于他们而言,那是凭借自身智识,寻找更好的伯乐与发展天地,在另一个领域里实现“年少的野心”;于体制内人士而言,辞职者曾经壮志满怀,如今却黯然离开,他们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心路历程,遭遇了什么触动灵魂的变故?这未尝不是一次惨烈的“鱼死网破”,撕开鲜血淋淋的伤口供人展览,教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一切,慎重考虑自己的职业前途,“电化我们已久麻木不仁的感觉力”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